

特色領導管理 – 非營利機構篇(下)
我在前一篇很扼要地指出一些香港非營利機構的人力資源的問題,當中比較著重於一些比較明顯的人員現象,包括他們: 缺乏戰略思維、缺乏商管知識和經驗 (以市場營銷、財務規劃和管理上)、不擅長去營運非補助式的服務 (在利用科技知識和電子平台方面)、缺乏動力、工作態度保守和被動等問題。儘管這些都是事實,但是真正的深層原因恐怕存在於非營利機構的領導結構上,相信若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,非營利機構在未來二十年也祇會依然故我、難言蛻變! 香港大部份的非營利機構本來就祇是依附於政府的團體,它們雖然各有歷史,但是性質都衹是作為政府提供社會服務的代理人。社會福利服務本來就供不應求,故此受眾的要求亦不高,他們更不会理会服務是由哪一個非營利機構提供? 加上資助式的社會福利服務都很基本,在類似的服務下,大部份香港非營利機構都沒有突出的形象,對於公眾來說,有些甚至乎屬於面目矇糊。 在傳統上,由於很多非營利機構的收入來源都是依靠政府撥款,所以它們祇需要向撥款機構負責,不需要為爭取顧客而改進;加上過往政府和撥款機構對它們的監管,衹限於一些很公式的文件報告和年度核查 (Audit) ,這


特色人才管理 – 非營利機構篇(上)
最近被邀請參與了一個內地社會組織訪港團,並負責了其中兩天的專題演講,分享了一些自己對香港非營利機構發展的看法,當中亦吸取了其他講者和參加者的真知灼見,令自己更加確認到香港的非營利機構 (Non-profit organizations) 絕對有需要去改變和進步。 香港的非營利機構包含廣泛,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專注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慈善團體,除了因為自己有多年在大型非營利機構擔當領導崗位外,亦因為自己對慈善活動的熱衷。自己相信世上仍有很多充滿理想的人願意投身社會服務,令到這個未盡完美的世界可以添加色彩。 根據社聯在2008年的估計,由香港約四百多間的志願福利機構提供的服務,就佔了所有福利服務的總數九成以上,而每年受惠人次更多達八千多萬人次,由這些社會福利活動所帶動的數以百億計經濟效益,相信佔香港GDP一個不小的部份,它們的影響力絕對不能低估。 在這四百多間的志願福利機構當中,以中小型的機構為多,由於它們的規模太小,所以談不上有甚麽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;至於那些較大型的非營利機構,就傾向沿用接近政府多於私人機構的那一套,但受到整筆過撥款的政策影嚮下,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