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色人才管理 – 非營利機構篇(上)

最近被邀請參與了一個內地社會組織訪港團,並負責了其中兩天的專題演講,分享了一些自己對香港非營利機構發展的看法,當中亦吸取了其他講者和參加者的真知灼見,令自己更加確認到香港的非營利機構 (Non-profit organizations) 絕對有需要去改變和進步。
香港的非營利機構包含廣泛,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專注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慈善團體,除了因為自己有多年在大型非營利機構擔當領導崗位外,亦因為自己對慈善活動的熱衷。自己相信世上仍有很多充滿理想的人願意投身社會服務,令到這個未盡完美的世界可以添加色彩。
根據社聯在2008年的估計,由香港約四百多間的志願福利機構提供的服務,就佔了所有福利服務的總數九成以上,而每年受惠人次更多達八千多萬人次,由這些社會福利活動所帶動的數以百億計經濟效益,相信佔香港GDP一個不小的部份,它們的影響力絕對不能低估。
在這四百多間的志願福利機構當中,以中小型的機構為多,由於它們的規模太小,所以談不上有甚麽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;至於那些較大型的非營利機構,就傾向沿用接近政府多於私人機構的那一套,但受到整筆過撥款的政策影嚮下,又不可能將政府「照搬可也」,變成有點「兩頭不到岸」的情況。
面對人員老化、流失、技能不到位的威脅,一向依賴人作為服務的非營利機構,發展可謂舉步為艱。綜觀非營利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,可以歸納為以下數點:
1) 大部份非營利機構的資源都不太豐富,在爭取人力資源(如招聘)和發展人力資源(如培訓發展)方面都比不上政府或大企業,加上近年因為政府的撥款沒有增加,他們薪酬、福利和發展機會都變得不吸引,很多人員流失後職位都無法填補,導致很多非營利機構都有人手不足的問題,現職者工作變得更加困難。
2) 很多非營利機構都要面對正在改變的經營環境,機構必須努力拓展新服務,保留生存空間,有些甚至被迫要轉型;在這些轉變下,員工必須要革新思維、努力學習,始能應付挑戰。可惜在現實中,很多員工都習慣受資助的服務模式,沒能力和信心去拓展和開發新的服務。
3) 因為缺乏資源和作風保守,至令非營利機構的人員在技術層面上都比較簿弱,這個情況發生在要設計和營運具市場競爭力的社會企業時最為明顯,不論在使用科技於服務推廣上,或去作長中短期規劃和財務預算方面,都顯得力有不逮。
4) 受資源和編製所限,非營利機構在提升員工或給予發展機會都比私人機構為差,就算有潛質又表現佳的也可能沒有機會晉升;另外,非營利機構一般都沒有就表現可以給與實質獎勵的制度;這兩點足以影響挽留好的員工和激勵他們積極進取。
雖然非營利機構在競爭人才的條件絕對比不上國際企業(Muti-national Companies),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一定會搞不好人才管理,問題在於它們是否可以看清形勢,又願意虛懷若穀的去關心和尊重人才,感染到他們可以抱有共同理念一起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