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管理者的修為〈二〉

當代管理先驅明茲伯格(Henry Mintzberg)主張,管理既不是科學,也不是專業,而是一種實務、使命。《明茲伯格談管理:經理人的一天 2011》 管理者必須透過經驗累積,並因時因地制宜,作為組織的代理人帶領下屬達成目標。他認為,有效的管理可視為巧思(遠見與創見)、技藝(經驗與實務學習)、科學(分析與系統化論證)三要素的結合與整合運用。
新世代網絡世界,誠然顛倒了很多傳統觀念,明茲伯格〝在經理人的一天〞一書中指出近年網路與資訊科技的發展,影響管理趨勢、工作步調或壓力,主要現象包括:
1. 管理工作步調變得異常緊湊、領導要作的決定多不勝數。
2. 管理活動變得簡短、多樣、零碎又干擾不斷。
3. 以行動為導向,有時侯會以先行動後計劃。
4. 傾向用非正式和口頭作命令溝通。
5. 多以橫向互動與交流。
6. 由於資訊的極便流通,造成進一步「集權中央」,領導以為可以掌控大局,但其實不然。
明茲伯格的觀察真的不賴,由於現代的決策都著重「快、恨、準」,因此很多領導都偏重於直覺,忽視最基本的管理原則,沒有恰當地利用管理工具和機制之餘,更加「任性」地「濫用」權力,肆意蹺過所有制度,成為唯一的「話事人」。他們視所有監察或管理機制為阻礙他們的「路障」,要去之而後快,更差者就是將這些監察或管理機制當作「擋箭牌」,將自己的妄為和錯誤卸責!
我們目睹很多機構不斷在各方面加建重重機制,表面上看似更有制度,但實際的效用卻成疑。由於不少管理人對於這些機制的建構理念缺乏理解或認同,他們看不到這些機制的價值之餘,更加厭惡這些增添的工作和壓力,在沒有選擇下祇好「陽逢陰違」。這種狀態在近年的本地企業裏尤為明顯,它們除了多添一些事尚口號,例如「企業願景」(Vision) 、「社会責任」(Social Responsibility) 、良心企業 (ethical enterprise) 外,在真正的管理質素上,看不到怎樣的進步!
由於在涉及人的管理上充滿不可測的因素,我絕對同意明茲伯格所說管理不是科學,而是一種實務,甚至是一種要有高度智慧和了解人性的藝術;管理人在游走於制度與人性之間,必須要拿捏準確,不要讓「情」蓋過「法」和「理」,並且能夠以身作則,作為下屬的榜樣。成功管理人儘能維持適度的混亂與可控的失序,可以騰出空間讓他們去發擇管理特質。
組織學習專家寇夫曼(Fred Kofma)則主張,經理人應以7項特性(負責到底、正直、謙虛、坦誠溝通、建設性協商、完美協調、卓越的情緒掌控),自我學習並培養員工,以建立成長的企業文化,協助達成企業目標。
從此可見,一個成功管理者必須建基於一個完整的性格(Integrity) 所擁有的修為。在下篇我會為有志成為成功管理者的各位分享培養自己素質的心法,please stay tuned…..